7月14日,青海春天發布公告稱,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穆拉德、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謝爾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出任聽花酒首席科學家。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是張雪峰創新營銷思維的一貫延伸,品牌營銷意義大于實際研究價值;有人則認為,畢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來做白酒研究,應該能為酒質提升作出應有貢獻。也有人認為,白酒行業不需要科研和科技,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釀造工藝就算成功。
那么,看似陳舊崇尚傳統釀造工藝的白酒產業,真的不需要科技和科研的加持嗎?事實上,科技在白酒生產環節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可喜成就,而各種各樣以白酒作為科研對象的科學研究活動,也正在各類白酒科研機構中有條不紊地開展著。
生產端,科技參與已成常態
在一般慣性思維里,白酒的生產釀造,應當是保持傳統釀造工藝由人工全程參與。嚴格來說,事實本就如此。畢竟,千百年來,白酒的工藝就是代代相傳的,而且傳統釀酒工人工釀出的優質白酒,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人工成本和損耗成本與機械生產相比,更為巨大。
但在實際操作中,越來越多的白酒生產企業在生產中都選擇了讓科技充分參與生產過程。它們的叫法或許有所不同,有的稱之為“自動化釀酒生產線”、有的稱之為“智慧工廠”、有的則稱之為“數字化生產車間”。無論是怎樣的名目,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的生產過程,都與科技深度綁定。
以茅臺集團為例,早在2017年,茅臺集團就提出建設“智慧茅臺”工程目標。經過數年的發展,“智慧茅臺”已經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在服務生產方面,茅臺集團通過在農事、農資、收儲、質檢、打款全環節運用數字技術進行規范和提升,不僅保證了原材料質量,還精簡和規范了中間環節;在服務管控方面,茅臺集團通過落地質量與食品安全管理平臺建設,實現了生產數據的自動采集,為釀酒師提供決策依據,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五糧液集團在科技投入方面的也不遺余力。2020年,五糧液僅成品酒包裝及智能倉儲配送一體化項目的投入就高達86億元,五糧液的科技賦能是全產業鏈層次的。以應用于原糧種植的智慧農業溯源管理系統為例,在專用糧生長期內,五糧液技術人員可以借助衛星遙感影像進行分析,監測基地5-7天內的作物生長情況,數控識別基地可疑區域,并為線下田間管理員提供操作建議,及時有效地發現田間作物出現的各類問題,提早進行防控處理。除此之外,其還具備精準氣象預測功能。
目前,五糧液已經清晰呈現“從一粒種子到一滴美酒”的全程可溯源鏈條,形成種、收、儲、運、交全產業鏈閉環品控體系??萍嫉膮⑴c程度,不可謂不深。
科技應用的潮流,不斷沖刷著白酒產業的各個生產環節。各大品牌也都爭先恐后地分享著科技生產的紅利。
國臺酒業從2011年開始,經過10余年的探索,歷經5次迭代升級,已經把人工踩曲推進到機械制曲,把人工釀造推進到機械化、自動化,正全面實施智能化釀造,把傳統的存儲方式推進到數字化智能儲酒。
郎酒為適應數字化運動,將“信息中心”更名為“數字中心”,規劃建設數據倉和數據湖,在生產層面引入傳感器技術,自動采集工藝參數,利用數字化實現產業升級。
迎駕貢酒此前推進的“白酒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隨著5G技術的成熟,迎駕貢酒大力推進5G+互聯網智慧酒業項目,建設了智能制曲、智能釀造、智能包裝、智能倉庫等一系列現代化生產線和車間。
在洋河數字化生產車間,整個生產工序已實現全流程數字化、信息化:物料自動輸送、自動裝甑、智能流酒、智能控溫都可以輕松實現。而同樣的場景也正在西鳳、主臺、古井貢等眾酒企出現。
如此多的科技因素參與到白酒的生產釀造中,誰又能理直氣壯地說酒企與科技絕緣呢?
科研端,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在長年經營白酒的過程中,白酒生產企業當然也對白酒的生產環境、成分和風味成因等問題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因為這些問題可以優化產品品質,提供可復制的生產經驗,也是教育消費者的有力武器,能為品牌成長提供助力。
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白酒從未中止。
以茅臺集團為例,其70年來從未放棄對微生物的探究。從1964年10月至1966年4月的茅臺酒“兩期試點”開始,很多專家對茅臺酒發酵的微生物進行了研究。1982年,貴州省輕工科研所丁祥慶所長和茅臺酒廠的研究人員,又對茅臺酒香氣及制曲、制酒主要微生物進行了研究,分離微生物菌株95種。此后,有關茅臺酒與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從2012年開啟科技化、系統化探究微生物謎底進程。
當前發現茅臺釀造過程及環境中有1946種微生物,其中1063種細菌,酵母菌和絲狀真菌類微生物883種。已準確定性茅臺酒中965種風味物質,明確其中730種有風味貢獻、361種有關鍵風味奉獻,形成了茅臺酒風味物質數據庫和實物標準庫,讓茅臺酒風味物質首次有了可視化表達,更保持了茅臺酒的品質恒定。
目前,五糧液已建成中國酒業大數據中心、中國白酒學院、國家白酒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等國家級重大研究平臺,通過構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和科研基地,匯聚了中國釀酒大師、中國白酒工藝大師、中國首席品酒師等一大批高端專業人才,形成了《單糧與多糧濃香型白酒固態發酵酒醅微生物結構和代謝特征解析》《解乳酸己小桿菌:一種分離自中國濃香型白酒生產窖泥的微生物新種》等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
相比之下,在濃香學術研究領域,瀘州老窖也不甘落后。近日,江南大學許正宏教授團隊與國家固態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沈才洪正高工團隊聯合發表了題為《濃香型白酒窖泥中產香微生物梭菌和互營球菌的互作機制》的研究論文,雙方團隊重點剖析了瀘州老窖窖泥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協同產酸生香的交互作用關系及其分子機制,為瀘州老窖“泥窖生香、老窖出好酒”再添科學依據。
有實力的白酒企業對科研的關注度一直非常高。除了自聘專業人才進行科研外,與高等院校合作開展相關研究也是常見的一種操作。如為了研究老酒,舍得酒業與江南大學聯合打造了“中國舍得陳釀老酒研究院”;古井貢酒和北京工商大學合作共同完成“白酒微生態全生命周期品質提升工程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這些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白酒科研的進程。
總體來看,看似陳舊的白酒產業,正在科技因素的推動下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受益于智慧生產線的全面布局,白酒釀造在產能和品質方面實現了跨越式提升。而花大力氣與專業人才和機構合作對白酒進行的各項研究,也將對白酒的價值表達提供理論支持,對風味提升提供技術指導。在科技因素的影響下,白酒產業正在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產業風貌。
那么,什么時候評選院士、聘請諾獎獲得者這類事情能被大眾若無其事地接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