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種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很重要。
關于酒德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儒家思想認為,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驕奢淫逸。用酒祭祀敬神,尊老奉賓,都是德行的體現,因此儒家并不反對飲酒?!渡袝普a》集中體現了儒家思想,歸納起來有四點:
“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
“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
“執群飲”-------禁止民眾聚眾飲酒;
“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
古代飲酒的禮儀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具體來說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
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
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
最后仰杯而盡。
酒禮必須要被遵守,不然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要說上幾句敬酒辭??腿酥g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從西周時代開始,中國傳統文化中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較規范的飲酒禮儀,它成了那個禮制社會的重要禮法之一。西周飲酒禮儀可以概括為4個字:時、序、效、令。
時,指嚴格掌握飲酒的時間,只能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或喜慶典禮的場合下進飲,違時視為違禮。
序,指在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長、幼、尊、卑的順序,違序也視為違禮。
效,指在飲時不可發狂,適量而止,三爵即止,過量亦視為違禮。
令,指在酒筵上要服從酒官意志,不能隨心所欲,不服也視為違禮。
正式筵席,尤其是御宴,都要設立專門監督飲酒儀節的酒官,有酒監、酒史、酒令、明府之名。他們的職責,一般是糾察酒筵秩序,將那些違反禮儀者攆出宴會場合。不過有時他們的職責又是強勸人飲酒,反而要糾舉飲而不醉或醉而不飲的人,以酒令為軍令,甚至鬧出人命來。
古人飲酒,倡導“溫克”,即是說雖然多飲,也要能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教人不做“三爵不識”,狂飲不止的人。
所謂“三爵不識”,指不懂以三爵為限的禮儀?!抖Y記.玉藻》提及三爵之禮云:“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本褪钦f,正人君子飲酒,三爵而止,飲過三爵,就該自覺放下杯子,退出酒筵。
所謂三爵,指的是適量,量足為止,這也就是《論語鄉黨》所說的“惟酒無量不及亂”的意思。
唐人飲酒,少有節制。
大概從宋代開始,人們比較強調節飲和禮飲。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于是從古代的書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于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
至清代時,文人們著書將禮飲的規矩一條條陳述出來,約束自己,也勸誡世人,如:《酒箴》、《酒政》、《觴政》、《酒評》等。清人張晉壽《酒德》中有這樣的句子:量小隨意,客各盡歡,寬嚴并濟。各適其意,勿強所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禮飲規范的具體內容。